近日,網(wǎng)上出現(xiàn)了這樣一個專題:我懷念小時候和父母一起的日子。
下面的帖子里,是各種吐槽與父母的無法溝通。有人說,不聊則已,一聊就吵架。
小時候,我們和父母無話不說;長大后,卻變得無話可說。
當我們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他們?nèi)ネ愢l(xiāng)時,還自信滿滿地認為,有了火車、飛機、視頻通話,身體上的遠離根本不算什么。但有天卻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我們的心,也離他們越來越遠了。
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,我們和父母,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?
我們與父母的疏遠,從“一個忘了問,一個不敢說”開始…
有位朋友曾與我說過一件事,我記了很久。
去年她媽媽生病,住院半個月了她才知道。她說,她永遠忘不了當她下了飛機趕到醫(yī)院時,母親的樣子。
沒有驚喜,沒有開心,而是默默擦起了眼淚,像做錯了什么事。
又怪丈夫多嘴非要告訴女兒,倔強地說自己根本沒有多嚴重,還一個勁兒地催她早點回去:
“對不起啊乖乖,耽誤你工作了?!?/span>
那一瞬間,朋友再也忍不住眼淚,在心里罵了自己一萬遍。
年輕人的生活常態(tài)就是忙吧,忙到工作、友情、愛情通通需要應付,唯獨父母可以想都不想地忽略;
忙到從不吝嗇對身邊的人花時間,卻連媽媽的一條語音都擠不出時間聽完。
原來父母,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備胎。你忘了問,他們不敢說,親情便越來越沉默。
慢慢地,父母都變成了最“懂事”的孩子,小心翼翼。
孩子沒空回家,母親就“懂事”地把兒孫繞膝的團圓愿望咽進肚子里,不給孩子添麻煩。
不打擾,是父母給我們最心酸的溫柔。
而我們,真的有那么忙嗎?
我們與父母的疏遠,從“一個追不上,一個等不及”開始…
整個世界都走得太快,只有老人步履蹣跚,艱難地跟上節(jié)奏。
但很多時候,不是他們不努力,而是真的有心無力。
看過一則公益廣告。
一個兩鬢斑白的老人前來求職,他談吐不凡,一聽就知道是知識分子。
但他來求的,不是什么管理層,而是一個最基層的實習生位子。
面對面試官的不解,老人坦言道:因為自己過時了,不再被女兒需要了。
他去營業(yè)廳幫女兒繳費,卻發(fā)現(xiàn)賬單已經(jīng)通過網(wǎng)絡自動扣費了。
他怕女兒淋雨,坐了很久的公交給女兒送傘,女兒卻早就叫了網(wǎng)約車到家。
老人苦笑著說:“小時候啊,女兒總夸我是超人,現(xiàn)在啊,女兒長大了,不需要爸爸這個過時的超人了?!?/span>
因此,他才決定重新進入社會,跟上這個急匆匆的時代,看懂女兒的世界,做回女兒眼中的“超人爸爸”。
是啊,我們的父母都過時了。
他們不懂網(wǎng)紅,不懂電商,不懂段子和流行梗,不能理解我們的世界,無法與我們有共同語言。
而我們呢?
我們忙著涌進時代潮流的那扇門,卻等不及給父母留一扇窗。
我們嫌棄父母老土、古板,卻忽略了,他們其實一直在追趕我們的步伐,拼盡全力。
你等不及,他們追不上,彼此的距離便越來越長。
還記得嗎,當你小的時候,跟不上父母的步伐,常說的一句話是什么?
“爸爸媽媽,等等我?!?/span>
后來你一天天長大,腳步也越來越快,父母被遠遠甩在身后,他們對你說,“等等我們”。但你卻說:你太慢了,我等不及。
而我們,真的有那么急嗎?
我們與父母的疏遠,從“一個總在催,一個總嫌煩”開始…
到了一定年紀,父母好像都會自動開啟“嘮叨”模式。
我的爸媽也是。
每次長假呆在家里的最后一天,就是他們密集式催促的日子。
“這些做好的菜都帶上,微波爐熱一下就可以吃?!?/span>
“工作再忙也別熬夜,專家都說了,精神會差,會肝受損?!?/span>
……
而我,總是像已經(jīng)到了“容忍”的臨界點,下意識地反感犟嘴道:“太重了??!”“都能買到的!”“知道了知道了!”“你好啰嗦?。 ?br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word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/>
以往每次,父母都會劈頭蓋臉地罵我不知好歹,而這幾年,他們竟不再強求,默默地轉(zhuǎn)身離開。
不知從何時開始,父母已經(jīng)明白,自己催促再多也沒用,換來的只是我們一口一個“好煩”,一句一句把他們推開。
對我們而言,成長就是能證明自己不再需要父母。而對父母而言,衰老也是從這一刻開始的。
中國式父母,的確總是在催,
最新評論
點擊刷新加載更多